帖子底部 ▼ 点击可阅 多篇 会刊旧文
作者:09新闻_雷杨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本文刊登于 重庆大学上海校友会 会刊
《海上·渝音》第13期(2021年出刊)
所在栏目 ■■【校友杂论】■■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树干笔直而上,一分为二、二分为四,然后无限扩散成一粒粒绿油油的小叶片,汇成球形的树冠,在天空中画出优美的弧线。树皮粗糙,质地却很均匀。我的爷爷也是这样,身材精瘦,皮肤黝黑,双手糙痕,活得却很丰富、饱满。 小时候,家里种了很多果树。春天吃樱桃,夏天吃桃、杏和李子,秋天吃梨、柚子,冬天吃脐橙、橘子、甘蔗。
柑橘树种得最多。每到秋冬时节,我们几个小孩儿就背着背篓,欢欢腾腾地跟着爷爷去采摘,那会儿没觉得累,只觉得新鲜。收成的柑橘可以堆满一间屋子,用清水洗净,再用薄薄的塑料膜一个一个包装密封。最后,用松树叶子盖上保鲜。
柑橘实在太多吃不完,爷爷就会趁赶场挑去卖。挑着100多斤的担子,上车下车,小快步到达集市后选一个合适的地方安顿下来,爷爷喘几口大气便开始我们的经营。不像旁边的大声叫卖,爷爷总是非常平静,从不靠声音使劲拉客,这是他对于自家果实的自信与从容。每当有人前来购买时,我就要开始忙起来了。递袋子、算钱、收钱、找钱。爷爷看称,我帮忙算账,没怎么念过书的他却每次都算得比我快。有时称了两斤多一点,爷爷会说“算了,就算两斤吧”。就是凭着这样一份直爽,我们总是有很多回头客。其实老家的柑橘在盛产时很便宜,到最后快卖完时都是低价处理,1块钱3斤。所以忙活了快一上午,最后卖的也就100多块。小时候我很喜欢跟爷爷一起赶场。他会带我去石庙老街吃抄手,特别是在冬天的早晨吃一碗热腾腾的抄手,皮薄,肉馅一小撮,一口塞嘴里刚好,那味道巴适惨了。爷爷喜欢吃桃片,经常买一些,渐渐我也爱吃了。当然每次赶场爷爷都会买一些猪肉,回家交给奶奶给我们改善伙食。
别看爷爷没有文化,他在城里各种大街小巷穿梭,总能记得怎么走能走到哪儿,在哪儿能坐到哪路车。奶奶很佩服地说:“你们公公不认字,但是哪儿都找得到,不得迷路。”
我在想,就是这样一个没有文化、最朴实的农民培养出了一个如今能写下这些文字的大学生。爷爷的管教很严厉。从小就给家里的几个小孩儿立下很多规矩。大人盛饭的时候,要主动去递;夹菜的时候只能夹离自己最近的这边;在别人家玩记得饭点前一定要自觉回去……这些从小的教导也成为了我一直以来的惯常。甚至爷爷喜欢吃豆花的习惯也成为了我的喜好。小时候家里有客人来时,我们就翻开石磨,泡好黄豆,自己推磨。我总是掌握不到推磨时的一股巧劲儿,推两下就浑身酸,而爷爷奶奶却异常轻松。
磨成浆后,用纱布把豆渣滤掉,然后将滤后的浆汁倒进锅里煮沸。接下来就到了最关键的一步:点卤水。点多了,豆花太老失去细腻的口感,点少了,豆花太嫩不够凝结。所以这点睛之笔总是由爷爷来书写,他点的豆花,口感绵软、爽嫩。白白的豆花再蘸上奶奶自己淋的油辣子,配上一口白米饭,绝了。这就是我家的“豆花饭”。
爷爷点豆花的技能大概源于他的勤劳和强迫症。今天的活儿不干完他肯定是不舒服的,干的活儿也容不得半点马虎。家里制的各种工具也很齐全,经常有左邻右舍来借东西。甚至在包产到户时期,还借粮出去。奶奶说,生产队很多人家都到我们家借过粮食,家里用黑炭在墙上记着谁家借了好多斤。墙上的印记是爷爷奶奶勤勤恳恳开荒种地的见证。现在流行一句话,“干在实处,走在前列”,我觉得形容他最合适不过。长大后因工作少有回家。有一年回家看到生病的爷爷,突然发现他怎么这么老了,瘦成一副皮包骨,才猛然觉悟他都已经75岁了,再也不是以前那个挑着担子健步如飞的爷爷了。前年春节前,爷爷走了。再回老家,只有香樟依旧青葱。香樟是常绿乔木,人们以为它不落叶,其实它是春天新叶长成后,去年的老叶才开始脱落,所以一年四季都呈现出绿意盎然的景象。
四姑说:“你们公就是我们家的参天大树。”是啊,爷爷就如同这香樟一样,风骨遒劲、不蔓不枝、香远益清。
这香樟本是叔叔当年生下女儿时种下,说是等到女儿出嫁时,便以樟木为材,做陪嫁的家具。如今妹妹也确实到了出嫁的年纪,只是老家已空空如也。独自伫立门前的香樟俨然成为了家人的心之所往和精神寄托。这是我们的香樟,也是我们四季常青的芳华。现在,我下班后一出门便是一排郁郁葱葱的香樟,如伞如盖,沐风栉雨。
原来,爷爷从未离开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作者姓名:雷杨
出生城市:重庆市 永川区
在校年份:2009~2013年
院系专业:新闻学院 广播电视新闻学
就职单位: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
现任职务:办公室主任
微信账号:LeiMELBOURNE
作者寄语:上海之内存知己,重大校友若比邻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欢迎广大校友踊跃投稿
请将稿件用电子文件方式
图文分离为word文件和JPG文件
发送到会刊邮箱 cqush_hk@163.com
.
别担心所谓的文采
这可不是文学杂志,而是联谊性期刊
重点是文章具有【校友阅读的可共享性】
点 击 下 方 题 目 ▼ 可 阅 相 关 文 章
❤【海上·渝音】第15期︱诚邀校友参与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上海校友创作文集《依旧追还》被收藏 ❤
柏凡淋《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》❤
—【卷首语】—
❤ 张斌《有些事 值得浪费生命》
❤ 张斌《依旧追还》
❤ 张斌《疫情下的校友力量》
—【校友足迹】—
王勇《当紫禁城遇见耶路撒冷》❤
张轮大《没有花开的花儿沟》❤
吴婷婷《四季流转,一些相逢》❤
余岚《30岁,选择自由生活思密达》❤
熊伟《西方世界的建筑解读》❤
黄虹《带娃进藏,我都准备了什么?》❤
王德华《重大人在伊朗》❤
段森《疫情前的欧洲十日游》❤
—【家有重二代】—
❤ 董翠荣《你是我的宝,我为你骄傲》
❤ 高爱华《有一天啊,淘淘》
❤ 施筱青《我家的人类幼崽》
❤ 刘裕梅《笑笑和瑶瑶,共同成长》
—【那些回忆】—
刘永峰《为西藏建设献青春》❤
段森《2班叻些娃》❤
李阳《雨中缙湖》❤
薄宏涛《山城记忆》❤
张峰辉《忆青春》❤
洪东涛《我和重庆二十年的故事》❤
高爱华《平凡生活里闪亮的热心 采访王柔嘉校友》❤
高爱华《拨动百年记忆的琴弦》❤
李汪洋《重大你好,难说再见》❤
雷杨《我的青春“三块五”》❤
童渊媛《曾在“建大之声”》❤
霍精民《由抢占座位所引起的……》❤
何佳佳《重大92岁了,我想夸夸她》❤
潘杰《虎溪图书馆十一楼的故事》❤
董翠荣《师恩如海》❤
黄健《大学生活记忆》❤
祝家麟《“建院”的名称》❤
李歆然《跨越十年的回忆》❤
—【再续渝缘】—
❤ 张斌《同学相逢是首歌》
❤ 安旭东《念奴娇·十年》
❤ 牟晓榆《七月山城的相聚》
—【我与校友会】—
孙翠华《花 草 石 泉 焰》❤
王丹《沪上校友情》❤
施筱青《人在魔都》❤
《2021新人 看重大上海校友会》❤
《2022新人 看重大上海校友会》❤
—【校友职场】—
❤ 陈春兰《跳槽那些事儿》
❤ 周闯《假如上天注定你有一个亿》
❤ 陈钢《职场9年感悟》
❤ 马龙《做最好的自己,把工作当一场修行》
❤ 刘念《人到中年,想想财富四象限》
—【校友艺文】—
吴华《花花画笔下的校友们 I》❤
刘飞芳《记忆中的小山村》❤
刘飞芳《二月二 龙灯古会》❤
陈倩《映城志 ——电影中的重庆》❤
—【校友杂论】—
❤ 丁松《我的新农村》
❤ 谭奔《炒的这么火的“智慧城市”究竟是什么?》
❤ 焦鑫《我命由我不由天,自由意志存在吗?》
❤ 岳川元《我有故事,你有酒吗?》
❤ 郭文森《一个足球“老炮”的感想》
—【疫情共渡】—
赵鹏《疫情中,我在小区做志愿者》❤
吴华《我是团长》❤
王嘉春《花园的春夏》❤
蔡鑫《任病毒变千遍,我们亿心一疫》❤
董翠荣《精气神儿》❤
苏杰《疫情所感》❤
黄虹《2020,母子在线为抗疫出力》❤
马新文《重归武汉》❤
曹双《我在疫情的这三年》❤
王涛《春天里》❤
马新文《等天黑了再说》❤
—【鸣谢赞助】—
❤【翁金荣|龙策设计】做有灵魂的设计
❤【王建国|快装王】写字楼快装,装配式交付
❤【许家芳|昊阳实业】提供钢铁供应链解决方案
❤【肖雄】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